欢迎来到宁南图书馆

读书心得

当前位置:首页 > 读书心得

柔韧与坚强、曲折与使命构成伟大的一生

 作者:陈绍奎 发布时间:2016-05-30 点击:1643

柔韧与坚强、曲折与使命构成伟大的一生

——读《邓小平时代》感想

作者:陈绍奎

    《邓小平时代》这本书洋洋洒洒地写了邓小平的一生,总体而论,主要讲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、背负的使命、取得的成就等。

       读完傅高义的这本书,清晰地了解到邓小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、战争的一生、奉献的一生,也展现了邓小平柔韧与坚强的性格,构成了他曲折与使命的人生。这本书从1904年邓小平出生于四川广安说起,但从童年到他在文革期间流放江西这六十多年的时间,没有占太多的篇幅,主要是简略地概述了邓小平前期的经历,总结了他在这一时期养成的一些性格特点,如坚强与柔韧、讲求实际、出色的判断力和全局观。这些经历养成的性格为后来的治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邓小平的一生是充满起伏的、曲折不断的,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,他的一生经历了“三起三落”,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是“文革时期被流放江西的这段经历。后面从第三章起,就开始讲述邓小平从1974年恢复工作到1992年南巡这近二十年的时间,而重点是放在改革开放期间。

       读了这本书后,自己对邓小平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地深刻和透彻。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,怎样才算无私奉献,邓小平用自己光辉一生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回答。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他伟大的精神。就如毛泽东评价说:“是会走路的百科全书”和“锦里藏针,外柔内刚”,这些表现了他阅历丰富和知识渊博的一面,还表现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。我们都知道他“三起三落”的人生经历,落,就要忍辱负重,落而不败;韧,是忍个人的一时之辱,负国家民族利益之重。人生有起起落落很正常,难能可贵的是失落之时并未消沉、怯懦、苟安,而是在观察、思考、积蓄,待时机成熟,便挺身而出,为国为民奋斗不止。坚韧不拔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既“坚”且“韧”,从不向困难低头,正因邓小平有这样一种高贵的品格,才使他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,临危受命,勇敢当担。

      《邓小平时代》这本书诠释着:“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,必先善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、、、”的为人的造就经历,但是话虽如此,邓小平的一生完美的演绎着一种时代的精神,他的这种精神是够我们受用终身。就如书中这句:“邓小平养成了一种刚毅的品格,能够做到不论愤怒还是受挫都不行于色,不让情绪左右自己的决策,而是把它建立在对党和国家需要的认真分析之上。”抛开其他的不说,单凭这句话中的高尚品格,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?这句话反映了邓小平高尚的在遭遇重大困难个挫折之时,依然能够保持着积极的心态,任何时候都不起气馁、不放弃和他敢于坚持真理,不因外在压迫、个人荣辱而改变自己原则的品格。

       读《邓小平时代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邓小平一生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。得益于这些挫折和困难,才造就了“打不倒的伟大矮个子。”纵观其一生,从离家赴法留学,再逃到苏联,最后回国参加革命所遇到的许多不尽人意的事,都是邓小平所经历的重重苦难。这些苦难中最刻骨铭心的莫过于“文革”时期被流放在江西这一段时间,当时正是全国范围内文化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,邓小平作为“二号修正主义者”(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第二号),全家都被下放,受到各种迫害,大儿子被逼跳楼,导致半身不遂,其他家人也被迫散落全国各地。许许多多的人在这过程中难以忍受强大的落差和心理创伤,选择了回避痛苦,丧失希望,甚至有的郁郁而终。而邓小平不仅没有自暴自弃,反而平静下来,利用这段时间不断的学习和思考,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,思考着改革的必要性。正是这种在人生的低谷,却仍然能够保持着平常心,以乐观豁达的心态,坚持学习,最终为他再次恢复工作并规划中国改革开放、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。

       邓小平在经历着这些苦难时,无不体现着本尼迪肯特笔下《菊与刀》中所蕴含的那种柔韧性和刚毅性。邓小平在遇到挫折时就表现出了柔韧性,这种柔韧并不是软弱,而是一种厚积薄发式的藏锋,把这种所遭遇到的挫折而产生的愤怒和不满隐藏并且散发掉,只留下睿智的理性和乐观的态度,还对生活和社会满怀希冀。而刚毅的一面体现在邓小平对人对事的处理上。最明显的是邓小平代表中国参加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,参加这个会议要发言时有些国家的人取笑他,结果被邓小平刚毅的态度所折服,还有在贯彻一些方针政策时,只要是有益于国家、民族的,邓小平都是采取果敢刚毅的态度。

      书中还说到邓小平在其一生中主要是负责落实,而不是理论,说明了邓小平是个务实主义者。就如他自己所说:“少谈主义,多解决问题。”他一生中除了应对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之外,为了完成让中国富强的这项使命,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,都是在一个又一个地解决者“问题”。新中国正式成立以后,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,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,他提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做法。他说“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,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。中国进行经济建设中,因为经验的缺乏,只能摸着石头过河,但即使是这样,在邓小平的领导下,中国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发展的经济道路。在经济建设中,他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本质,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,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方法。从经济特区的建立,沿海经济开发区,沿海城市,再到内地,这种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,深刻体现了邓小平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,更是体现了邓小平的独一无二的创新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