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陈明高
书,是我的朋友。我想,我与书,从幼小到年老,从过去到将来,都会是相看不厌、永不离弃的朋友。
从小,我便喜欢书。我出身于农民家庭,家里经济条件不好。因此,与书的结缘,已是正式入学的时候了。到现在都还清晰地记得,当老师把一本带着墨香的课本发到手里时,我便被书里精美的插图深深地吸引住了。书上印制的桃红柳绿、青山绿水、燕子翩飞等图片,总是能让我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。再大一点,识了一些字后,便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。在书里,读到了韵律极美的古诗词,看到了中国的秀美山川,悟到了人间的真情厚意……这些,书都毫不保留地告诉我。我也一直将书当成一位极其重要的朋友,非常爱惜它。每到学校新学期开学之际,老师发新书的那一天,都会是我无比欢喜、激动的一天。每每领到新书放学回家后,饭也顾不上吃,总是小心翼翼地拿出课本,并迫不急待地翻开新书,一篇课文接着一篇课文地看,直至将所有文章读完。然后,才找出厚厚的牛皮纸,精心地将书的封面包上书皮。做完这些后,才会心满意足地吃饭去。在我记忆中,小时候看见别人家有好吃的,好穿的,我是一点也不羡慕的。惟独有一次,在一个同学家里玩时,看见她书柜上摆放着几十本课外书时,心里着实是羡慕了一番的。
在书的陪伴下,我渐渐地长大,入了中学。这时,学习科目一下从语文、数学两门功课变成了八、九门,明显感觉学习任务加重,但我仍然喜欢读书。而且,这个时候与书的交谈更为深刻、更为透彻。这个时期,尤其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。通过读鲁迅先生写的文章,我认识了在封建制度下,人情冷酷的世界里,可悲、可怜、可叹的悲剧人物孔乙己;认识了在麻木冷漠的社会中,被践踏、遭迫害,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妇女祥林嫂;认识了在愚民政策下,无耻、愚昧、扭曲、变形的人物阿Q……读这些文章时,我脑海里也会时常浮现出一个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忧国忧民的鲁迅形象。受鲁迅先生文章的影响,我甚至产生了自己要写小说的冲动。当然,最终由于学习时间的紧张,写小说的想法最终作罢,没有变成实际的行动。
参加工作后,我与书依然是亲密无间的朋友。每到工作之余,每到节假日,每到夜幕降临时,我都会看看书。读书开拓了我的视野,增长了我的见识。记得宋代朱熹写过一首《观书有感》的诗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诗人把打开的书页,比喻为一方清水池塘,塘中水清如镜,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,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?原来是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出来啊!这首诗的精妙之处,就在于说出了一个哲理:学习如源头活水,能让人吸取新知识,得到日新月异的进步,非常形象地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书籍富如大海,只要读书,怎会愁源头活水呢?所以,书是我获取知识的源泉,读书是我成长进步的阶梯。我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,必须多读书,读好书。如今,我读的书种类比较杂乱,范围较为宽泛。总体来说,散文、诗歌、小说类的文学作品读得多一些,而政治、历史、经济方面的读得少一些。虽然读的时候有囫囵吞枣、不求甚解的时候,但就目前而言,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,是一种乐趣。
有人说,人这一辈子,是没有谁能陪伴你走完人生的全程的。但我却想,书,这个朋友,是能够陪我走完人生的大部分行程的。或许,会一直陪我到老去的那一天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