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生于斯、长于斯、死于斯的中国人来说,我们是幸运的,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历史,为我们留下了不胜枚举的物质和精神财富,为我们写下卷帙浩繁的经典书籍,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绝的文化。我们在这名副其实的泱泱文化大国里出生、成长,华夏文化陶冶了我们的心灵,教会我们辨别真善美,知晓经天纬地之才,明白韬光养晦之术,立足世界,评点人生。华夏五千年不是缺乏可读的经典,而是我们正在逐渐遗忘经典,缺乏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延续。中国不是没有阅读经典的仁人志士,而是缺少一份执着的耐心,缺少一种持之以恒的坚持。
和古人相比,我们的人生显得苍白。古人说“学而优则仕”,虽然带有一定的功名利禄心,但至少他们会去读书,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性。宋代的欧阳修说“立身以立学为先,立学以读书为本”,莎士比亚也说“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,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,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。”“鸟欲高飞先振翅,人求上进先读书。”这些的经典话语可以说是时刻萦绕在我们的耳旁。历史走到今天这一步,人们不是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,而是人们更注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,将阅读这种精神的享受抛诸脑后。人们往往急功近利,浮躁奢华,物欲横流,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快感,对经典的传承嗤之以鼻,对糟粕的传颂却如饥似渴。
毛泽东曾经说“人的一生需要读两本书,一本是有字的书,另外一本是无字的书”,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,其貌不扬,却身价1500亿。他也曾说:“一个人在求学阶段读书少没有多大的关系和影响,可怕的是一个人走出社会却没有读书的习惯。”读书是我们迈步的基石,是我们挑战自己的动力,是超越自己的武器。放眼望中国,将读书作为一种习惯,坚持读书的人屈指可数。中国是怎么了?中国的文化传承将何去何从?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近日,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《令人忧虑,不阅读的中国人》红遍网络。他在飞往上海的飞机上,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,机舱已熄灯。他吃惊地发现,不睡觉玩iPad的,基本上都是中国人,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,没见有人读书。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他的脑海里。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,他就注意到,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。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,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。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。一次他和一位法国朋友在虹桥火车站候车,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:"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,没有人看书?"他一看,确实如此。人们都在打电话(大声谈话)、低头发短信、刷微博或打游戏。或喧嚣地忙碌,或孤独地忙碌,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。
他的文章,可谓道出了肺腑之言,更触及了中国人的灵魂。一次简单的旅行,一个简单的谈话,一个简短的生活片段,将中国人的读书习惯分析得淋漓尽致,分析得入木三分。
没有阅读就没有灵魂,没有灵魂就没有未来。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,中国的文化、中国的命运、中国的前途将依旧阳光灿烂,依旧可以骄傲的说博大精深吗?
或许一则简短的报道可以引发中国人的深思。据报道,中国人年均读书0.7本,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,韩国的人均7本,日本的40本,俄罗斯的55本。匈牙利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,而我国平均45.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。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,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,占人口的1/4还多。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。以色列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,而匈牙利,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,涉及物理、化学、医学、经济、文学、和平等众多领域,中国获诺贝尔将的人,如果除去加入其他国籍的华裔以外,不外乎就是达赖,不外乎就是莫言,可谓凤毛麟角。
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。一个万多人的小镇,有几十个麻将馆,五六家网吧是常事。中老年人参与打麻将,青年人上网,少年儿童看电视。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、上网和看电视。不管是在网吧,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,我们可以看到,大多数都在玩游戏,少部分在聊天。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。工作人员则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、应酬、饭局。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,而书店却寥寥无几,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,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,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。
看了以上的材料,我不禁发问,中国人怎么了?中国人的时间都去哪里了?中国人的明天将何去何从?中国评了那么多光艳美丽的“中国好司机”“中国好爸爸妈妈”“中国好声音”“中国好队友”等等,可为什么就没有“中国好文化”“中国好学生”“中国好阅读”“中国好经典”呢?有时我在想是否中国人受到了名利的诱惑?是否受到了难以愈合的欺骗?古人曾言“书中自有颜如玉”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等 ,却从来没有看见“北方有佳人,绝世而独立,一度倾人城,再度倾人国”的美女出来,也没有看到“燕瘦环肥”的赵飞燕和杨玉环出来;读了汗牛充栋的书籍,也没有读出“数钱数到手抽筋”的人民币。于是我们不在乎,抛开一切,放弃所有。其实书中有“颜如玉”,有“黄金屋”,只是人们的理解不同罢了,但这也说明了正是因为阅读水平不高才导致这样的。
生活需要阅读,生命需要阅读,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。为什么要阅读?读什么?怎样去阅读?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。有一句说得好“生活中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”同样,在中国不是缺少可读的经典,而是人们遗忘了经典。或许有些人崇洋媚外,觉得外国的就是经典,视为珍宝;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崇洋媚外,也不需要鲁迅先生说的那样需要“拿来主义”。外国有《圣经》,中国何尝缺少《道德经》、何尝缺少“四书”“五经”?外国有希腊神话、有荷马史诗,中国何尝缺少女娲造人、夸父逐日等神话呢?外国有伊索、但丁、莎士比亚、歌德、拜伦、普希金、巴尔扎克、雨果、狄更斯、托尔斯泰、高尔基、海明威,中国不也有老子、孔子、孟子、李斯、司马相如、贾谊、杨雄、董仲舒、曹植、谢灵运、陶渊明、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孟浩然、苏轼、李清照、马致远、白朴、曹雪芹 、鲁迅、巴金、莫言吗?在中国历史长河中,文化经典一直陪伴我们左右: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和散文,汉代的赋经文,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、隋唐时期的诗歌,宋代的词,元代的曲,明清时期的经典小说。
阅读是一种享受,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释放,是一种灵魂的畅游。试想一下,每天结束劳累的工作时,可能身心疲惫、可能心力交瘁、可能筋疲力尽,此时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KTV歇斯底里的狂吼,在麻将桌上废寝忘食的厮杀,去烧烤店如狼似虎的暴饮暴食,拿着手机无聊的刷微博看微信,登上qq无奈的等待别人地问候,看一些俗不可耐的荤色段子,没心没肺的邪恶私笑……何不伴着月明风清,泡上一杯淡淡的茶,点燃一支缕缕的香烟,摊开一本经典,和作者一起欢笑,一起悲伤,与作者融为一体,和作者细细品味酸甜苦辣,这不也是一种无可比拟的惬意和满足吗?
阅读不是对作者的苛求,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放纵与享受。读不同的书籍具有不同的感受,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享受。中国的文化就像一条向东奔流的江河,时而平静,时而澎湃,时而笔直,时而弯曲,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精彩。读孔孟的典籍,我们学会了做人的仁义礼智信;读西汉杨雄和司马相如的赋,我们感受激情的汹涌;读曹植的《洛神赋》我们领略了作者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惋惜;读“建安七子”的文章,我们可以感受他们铁骨的铮铮;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是如此率真自然;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高人”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道出了李白的狂傲不羁;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抒发了从雄心壮志到束手无策的悲凉;一曲“为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写尽了亡国之君李煜的无言悲痛;“大江东去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,故垒西边”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”“西北望,射天狼”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感受苏轼复杂情感的交织;“我是人间惆怅客,知君何事泪纵横”“人生若如只初见,何事秋风画悲扇”,一句“当时只道是寻常”写尽了纳兰性德的缠绵悱恻的爱情;“一把辛酸泪,满纸荒唐言,都云作者痴,谁解其中味?”曹雪芹的红楼恋曲依旧催人泪下……..
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,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,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。一个社会到底是提升还是沉沦,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。一个国家谁在看书,看哪些书,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。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,还影响到整个民族,整个社会。要知道: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,是可怕的民族;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,是没有希望的民族。
有人说读书是一种浸润,洗去一身疲惫,留下满腔书香;也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享受,享受阳光明媚,享受空气清新,享受历练深邃。读书更是一种情怀,一种幸福。在炎炎夏日,它能为你送去清凉;在寒冬腊月,它能带给你无限温暖;快乐时,它与你一起欢舞;悲伤时,它抚平你心中的伤痛。
宋代朱熹说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我们只有不断学习,不断给自己充电,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,才能做一个有使命感、责任感、厚重感的人,才能在人生这条漫长的道路上绽放自己的光芒,释放自己的精彩,才能做到“云卷云舒,看花开花落”的从容与大度。
编辑:易建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