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较为认真地接触《弟子规》,是在电视《百家讲坛》栏目里。当时,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教授继《玄奘西游记》之后,先后解读了《三字经》和《弟子规》,印象中以为训诫一般枯涩干瘪的文字,原来蕴含着先民的无限智慧,也是机缘巧合,不久在一次出行中等待飞机的几个小时里,在一个不起眼的小书店中,发现了这本书并买回了家,阅读中,感触收获颇丰。
对于儒家思想传承下来的《弟子规》,其知晓率和影响力可能不及《三字经》,《三字经》朗朗上口,侧重于对历史文化的梳理,而《弟子规》更侧重于讲规矩,在规矩中,古代圣贤寄希望于让文化落地于文明。这部书一共分为八个部分,第一部分是总叙,“弟子规,圣人训。首孝悌,次谨信,泛爱众。而亲仁,有余力,则学文”。从总叙的结构我们不难看出,古人对道德养成与能力培养的观点非常鲜明:如何做人是根本,道德规范是前提,在此之上才谈知识的积累,能力的培养。
古人把“孝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,百善孝为先。所以要求我们“父母呼,应勿缓;父母命,行勿懒。父母教,需敬听;父母责,须顺承。”这简单的二十四个字,就是“孝”的体现,但放眼看我们的周围,有多少为人子女的做到了?不久,宁南县公安机关介入处理了两起家暴案件,子女虐待老人的行为令人发指;不少独生子女动辄与父母顶嘴吵闹,离家出走,让多少父母心酸着急?家庭里,孩子的事大于天,迁就,纵容,溺爱,结果是家长无奈发出的“管不起了”……
“步从容,立端正”,这是走路站立的要求;“缓揭帘,无有声”,这是文明素养的体现;“冠必正,纽必结,衣贵洁,不贵华”这是穿衣戴帽的标准;“借人物,及时还,人借物,有无悭”,这是诚信助人的要求;“勿自暴,勿自弃;圣与贤,可驯致”,这是坚韧奋进的精神引领……可以这样说,从处事原则到待人接物,从吃穿住行到知识积累,《弟子规》以其简洁的文字,通俗的表达为我们立下种种规矩,这种规矩引导下的教育,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。
面对社会种种病态,我们常常困惑于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,其实,回到最朴素、最原始的过去,我们的先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解答,这就是”德”教育的缺失。有人说,现在的教育走得太快,我们的灵魂明显跟不上了,作为从教二十多年的一名教师,我们也在反省我们的教育,过分强调知识能力,强调分数的高低,大学的优劣,而忽略了对孩子道德品行的引导教育,这是我们成年人的责任。道德可以在弥补知识能力的不足,但知识能力却无法弥补道德的缺失。一个人拥有的知识越多,道德水平越为低下,他对社会造成的损害越大,有毒奶粉,转基因食品,地沟油提炼,毒品加工,都一定是具备相当高的知识能力的人所为,他们却给我们带来忧虑、恐慌,甚至灾难。
这本书也给我另一种启示: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,我们就要回过头去,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,回到我们的传统中去,看看我们先民的那些智慧,今天是否依然应该继承。